首页 > 信息 > 正文

落实“三高”|建设国内一流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研发制造基地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轻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落户”江苏海门

信息> 国内 6年前 2019-07-19 浏览 77

建设国内一流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研发制造基地

“三高”目标既带给我所无穷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道考题如何做好?“瞄准‘轻量化、现代化、集成化’装备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建设镁合金为主的轻合金产业基地,成为轻合金结构件制造细分领域世界一流。”是我所交出的答卷。

产能不足 轻合金铸造亟需“扩容”

“随着研制批产任务的快速增长,八院型号发展轻合金需求量为现有产能的2倍以上,预计到2020年,镁合金需求量约140吨,到2023年镁合金需求量将达到200吨。”所长李同顺表示深刻感受到产能需求的紧迫性。

“除院内型号任务外,我所与航天系统内多家军工单位以及兵器、航空、电子、船舶、振动等领域的企业亦有大量轻合金铸件供给合作任务,‘十三五’后期需求量也将剧增。”李所长坦率地说:“目前,我们勉强可以满足当前的型号任务需求,但与未来型号产能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进行产能扩充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然而,我所经过多年的统筹建设已无适合开展铸件生产能力进一步拓展的地块,再加之随着上海市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所区所处的黄浦江上游属于限制发展铸造产业的“禁区”,铸造专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制约。

只能另辟蹊径!我所把目光投向距离上海松江所区向北约160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海门市。在刚刚过去的6月,我所轻合金新材料能力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在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在不久的三年间,集轻合金铸造、机加、表面处理、检测、协同设计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内一流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研发制造基地将在这里崛起。

“‘新园’在开发建设中,首先必须举航天‘旗’、打航天‘牌’。”在铸造产业建设专项论证工作中,李所长话语铿锵:“我们的目标很明晰,首要解决当前镁合金铸件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形成镁合金铸件产量600吨/年的能力,关键工序生产自动化率达70%,高端产品合格率80%以上。”

技术创新 对产品品质保证

“一流”的梦想并非空谈,这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力量的支持和源源不断地创新。我所从事轻合金研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始建之时,经过一甲子的“摸爬滚打”,俨然成为国内军工领域镁合金铸造的龙头老大。

前不久,我所研制的卫星支架、超细长导轨从全国17个专业领域的逾400项产品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的认可,获评了“改革开放40周年——机械工业杰出产品”。“长期积累下来,我们走出了一条高品质小批量轻合金铸件的道路,比的不全是价格,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品质的保证。”铸造事业部副部长张旭亮如是说。

“我们今天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完成现有型号,也是为后续其他型号的开展奠定基础。”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如今我所正在重点加快镁合金摩擦搅拌补焊技术、钛合金涂料技术等在镁合金、钛合金铸件的工艺应用,加大铸造仿真技术在新研型号产品中的应用,提升新型号产品的研制水平及合格率。

着眼当下任务和当前形势,我所将在“新园”建设中实现2万多平方米的镁合金铸造厂房将与树脂砂自动造型线、树脂砂单件/小批量造型、粘土砂造型三条主线与型砂3D打印、无模加工等辅助工艺相结合的镁合金铸造工艺“联姻”。未来将实现轻合金结构件绿色化、智能化制造;创建国家级轻合金工程中心,推动国家装备的升级换代;确立轻合金新材料和成形工艺国家标准主导权,取得国际标准话语权。

而我所更看重的,是产业基地建成、自动化水平提高后,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带动。“智能”不仅要落在设备上,更重要的是在新工艺研究上,是最终要使技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与李所长在创新工作推进会上提到的“精准对接型号未来需求,推进技术和装备跨越发展,提高专业技术对型号贡献度,强有力支撑型号发展”形成吻合。

- END -
- 0人点赞 -
评论已关闭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