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是汽车上的非常重要的部件,它是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也是动力输出的终端。一套好的轮毂不仅会直接影响一辆车的性能表现,同时从样式还能看出车主的品味。
从古至今,轮毂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的辐条轮毂到现在的镁合金轮毂,无论是重量还是强度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差不多是托尼史塔克与钢铁侠的区别吧。轮毂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减重的?请随小编接着往下看吧。
一开始汽车的车轮就跟自行车轮差不多,由三个部件组成,分别是轮轴,辐条跟轮圈。当时的车动力不强,跑不快,并不需要特别宽的轮胎和非常高的强度。所以整个车轮都是靠编织安装成型的。
世界上第一辆车奔驰Patent Motorwagen可以说是汽车的鼻祖,他使用的就是这种车轮。
除了这种车轮以外,还有一体式的木质的马车车轮。考虑到当时金属件的制造水平和成本,木质的使用是最多的。

福特T型车使用的就是木质马车车轮。
从1920年开始,很多汽车开始转用金属车轮,同时车轮的三个部件也不再分开,为了保证强度,他们被焊接了起来。

1927 Cadillac LaSalle采用的就是这种辐条轮毂

辐条车轮侧面切割图
大概从1930年开始,过去的辐条轮逐渐开始被钢质轮毂取代。这种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老爷车上的那种圆形轮毂了,无论是30年代刚刚推出的甲壳虫,还是市场火热的美国车,或是军车Jeep Willys都使用这种轮毂。为了美观,通常会用轮毂盖将车轴盖起来。

希特勒圈钱机器一代甲壳虫使用的就是这种轮毂
差不多在相同的时期,在德国出现了铝合金材质的车轮。他们将钢制辐条与铝制轮圈相结合,铝制车轮开始出现,主要运用于战时运气车。这也为铝合金车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后,铝合金轮毂开始在普通汽车上得到应用。
因为辐条车轮更轻,同时更加利于通风散热。所以一些运动车型或是赛车仍坚持使用铝合金轮圈钢的辐条车轮。

包括从50年代开始的F1(British Grand Prix)里的赛车使用的也是铝圈辐条车轮
到60年代中期F1车型开始使用一片式合金轮毂,正式开启了现代合金轮毂的大门。

拍摄于1966年Grand Prix 领先的车型为迈凯轮M2B,使用的是一体是合金轮毂。
这就正式开始了合金轮毂的篇章。过去的车轮由轻便的辐条车轮进化到笨重的钢制轮毂,这一次的进化不再是增重而是减肥,轮毂减肥史这才算正式开始。
合金轮毂的好处除了更轻以外,热传导性也更加好,利于刹车散热。同时造型相比钢质轮毂可以更加多变,好看,不再是一整片再凿几个洞。
车轮不再像过去拘泥于一种形式,轮毂的样式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仅能够满足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还能满足消费者独立个性的需要,让汽车设计更加全面。
实际上刚开始在赛车上使用的合金轮毂都是镁合金,并不是我们现在流行的铝合金。60年代出现的镁合金轮毂虽然并没有出现在民用量产车上,但仍然受到非常大的关注和追捧。
镁合金还没兴两年,在60年代的后期,铝合金轮毂出现了。相比镁合金,铝合金不那么脆。因为镁的延展性不强,一般镁合金只有2-3%的延伸率。
当然刚出现的铝合金轮毂中的镁含量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还是比较脆。当铝合金技术成熟后,因其低成本,高性能
的特点,彻底取代了之前的镁合金轮毂。
铝合金轮毂开始被大范围认可,反响热烈。
1972年BBS和法拉利签订了供F1赛车用镁铝合金锻造轮毂三年合同。
图中的法拉利312B3(1974)使用的就是BBS提供的铝镁合金轮毂
铝合金轮毂真正进入民用车市场是70年代的事情了,之前只有赛车才有享受轻量化铝合金轮毂带来的“特权”。

宝马E9 3.0 CSL用的是铝合金轮毂,主要目的是减重。
CSL中L代表轻量化(德文:leicht)
当一个技术逐渐成熟,能够运用到民用车市场的时候,大量的铝合金轮毂制造厂商就出现了,像是BBS,RAYS,还有国内的戴卡都是看中了这个商机开始运营汽车轮毂的生意。这些品牌都是在70年代出现的。注:戴卡由于国内政策原因1988年才正式成立。
为了追求进一步的轻量化,锻造轮毂便出现了。在80年代,锻造轮毂开始兴起。
锻造轮毂相比铸造轮毂密度更大,强度更高,所以不管是辐条还是轮辋都可以做的更细,从而有更轻的重量。簧下质量的降低可以让车轮进一步地贴紧地面,增强操控。同时动力传动的损耗也会减小,轮上动力更强。对于赛车和运动车都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铸造合金轮毂质量重,锻造轮毂价格贵,于是旋压铸造这种技术随之而来。简单来讲,就是先用铸造的方式做出一个轮毂胚子,再利用专用设备对轮辋部分进行旋转加压处理,将轮辋逐渐拉长变薄,其中金属分子排列更为紧密,强度更高,接近锻造轮毂。
虽然说镁合金因为其延展性不足,容易坏。但是人强度高啊,还轻。所以赛车都喜欢使用镁合金轮毂。在科技越发发达的今天,将铝镁合金中的合金比例进行调配,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在意实用性和价格的车型会选用铝镁合金轮毂。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