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人物 > 正文

潘复生:从农宅里走出的工业院士

人物 7年前 2018-10-11 浏览 191

在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兰溪籍科学家潘复生名列其中。

潘复生,1962年生,兰溪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轻金属”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大学轻金属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客座科学家,英国玛丽皇后学院访问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现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镁协副会长等。

下面分享一下这个从小家境贫寒的科学家的成就背后,踏实、勤勉、不忘本的几个小故事、小细节。

12平方米的农宅里,他放下活就到煤油灯下看书

潘复生的老家就在兰江边上的女埠街道花塘村。那儿是兰江和富春江水库的交界处,风景秀丽,但60年代生活相当贫困。“我们家那时候,可以说是全村条件最差的之一。”潘卢生是潘复生的弟弟,他指着一间狭窄的砖瓦房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他们一家5口居住的老房子。之所以说是“间”而不是“幢”,是因为这并非是独立的建筑,边上有一间更大的房子,属于另一户人家。潘卢生说,潘家的这间砖瓦房地面只有12平方米,下面集厨房、餐厅、客厅于一体,层高本就不高,到了二楼,人只能猫着腰。“我和哥哥小时候都是睡在谷柜上的。”

说起哥哥潘复生,潘卢生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勤奋。

潘卢生说,父亲年轻时患有骨髓炎没能及时医治,后来股骨头坏死了,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潘复生从小就承担起了家务,12岁就到生产队里干活。潘卢生说,自己5岁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拔草砍柴自不必说,割稻插秧也要学,大他3岁的哥哥干得更多。兄弟俩小学读的是村小,一到四年级,全部是一个老师教。在潘卢生的记忆里,哥俩一放学就是干活,每天都有干不完的话。小学、中学都是如此。后来哥哥上了大学,寒暑假回家,还是要帮忙干农活。他跟着村里人到十几公里远的山上去砍柴,一砍好几天,风餐露宿。无论这些活多繁重,潘复生只要一忙完,就会拿起书本。兄弟俩读小学的时候,家里还是用煤油灯的,房间狭窄而昏暗,灯火时暗时明,潘卢生说,哥哥总是一头扎进书里忘了时间。

潘复生在黄店中学高中毕业后,曾在当地和平中学当了一年代课老师。为了当好老师,潘复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其它课程的高考复习。当时教师奇缺,他自己也才高中毕业,教的又是高中物理和化学主干课,难度极大,他只有靠勤奋和钻研来弥补。巧合的是他当年给学生出的一道化学题正好是当年的高考题。潘卢生说,直到现在,哥哥依然很勤奋。他平时不常给哥哥打电话,怕打扰哥哥工作。哥哥打电话过来,经常是晚上12点多,那是他刚从实验室回家的时间,而且是为了迁就潘卢生的生活习惯,紧赶慢赶回来的。“我们曾经去重庆哥哥家住了一段时间,记忆里,哥哥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来,早出晚归,基本上要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他对研究真的很投入的,我们看着都心疼,毕竟他也是50多岁的人了,该注意身体了。”潘卢生的妻子郑云英说,潘复生椎间盘严重突出,动过大手术,坐车时间超过1个小时,就会身体不适。

勤奋也是潘复生给自己总结的科研攻关“秘诀”。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他的团队成员也提到了这一点:“潘老师常常是实验室走得最晚的一个人。晚上12点离开实验室,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奢侈。”因为这样的勤奋,潘复生才能在镁合金研究领域里一干就是30多年,解决了一个个关键技术瓶颈。

小学启蒙老师:他常回来看我,说的还是兰溪土话

家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潘复生的父亲坚持要让孩子去读书。“父亲是有些文化的,他认为读书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唯一出路。”潘卢生回忆,父亲对兄弟二人做人做事要求都很严格,哥哥总是懂事而听话,而自己年幼时倒是惹怒了父亲一次,还波及了无辜的哥哥。

当时,潘卢生因为调皮,和同学起了冲突,对方家长告到潘家。父亲怒其不争,一气之下,把他的课本都撕了,说本来学费就交不出来,还不认真读书,兄弟俩索性都别读了。父亲的那次火发得很大,直到兄弟俩的老师童志祥来家访,这件事才算平息。

童志祥是潘家兄弟的启蒙老师,也是当时兰溪市女埠街道花塘村小学唯一的老师。童老师知道潘复生父亲生气的原因,劝他不要意气用事,告诉他兄弟俩都很聪明,成绩名列前茅,好好读书,以后会有出息的。“我的课本被父亲撕了,童老师就手抄了一套给我,还把哥哥也带回了学校。那时候家里穷,学费虽然便宜,我们也常常一直要拖到学期结束时才能交上,之前都是童老师帮我们垫付的。家里有困难的时候,童老师也会过来帮忙。”潘卢生说。

童老师今年76岁了,已经退休多年。他家离潘卢生的新房子不算远,但路很不好走。“复生几乎每次回来都会过来看看我,不谈工作,只谈生活。我还记得他带着媳妇向我介绍时的情景,也记得他把年幼的女儿背在肩上的样子,一晃都这么多年了。复生不忘本,到了老家就说兰溪土话,我家里人都觉得他很亲切。”

“他对老师一直很有感情。”潘复生姐夫邵志清补充介绍说:“他经常谈到初中老师董绍芳、高中老师王有海等一批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

19岁大学毕业,30岁晋升教授

潘复生先后在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留学和工作。年仅19岁就大学毕业,被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年仅30岁就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重庆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1995年,潘复生被聘为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年轻的专家成员。作为优秀留学回归人员,1993年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当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均报道了潘复生的事迹;1996年作为23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之一,和白春礼院士、谢和平院士等一起,被中组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编入《未来世纪的巨子》一书。

潘复生专长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冶金铸轧技术、冶金熔体纯净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方面成就显著,是国际著名镁合金科学家和知名铝合金专家。他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

30多年来,潘复生教授和他的团队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大家买的汽车中很多都有他们开发的镁合金零部件。潘复生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35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本)。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重要科技奖励1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制订并获批国家标准多项。潘复生的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际认可。他曾连续担任4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并应邀担任欧洲材料大会的合作主席和世界材料峰会圆桌会议主席,还兼任了Elsevier出版社《镁合金学报》国际刊物主编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

“哥哥的成就,是我们全家的骄傲,遗憾的是,我们父母走得早,没有看到这一天。”潘卢生的儿子潘建宇作为全国选拔的优秀学生之一,已被公派到美国名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的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这也得益于我哥的榜样和督导作用。他是个很稳重的人,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我们知道他的脾气性格,也尽量不去打扰他。”

采访后记:

因为潘复生院士工作繁忙,采访的时候,记者没能见到他本人。完稿后,通过潘卢生,我们将稿件发给潘复生。一天后,我们就接到了他的回复,从几处修改的建议中,不难看出他的严谨态度。

比如,我们原来的主标题是“从12平方米农宅里走出的院士”,他认为改为“从农宅里走出的工业院士”更为恰当稳妥。我们原先对于潘复生的家乡并没有过多着墨,他在回复中不仅详细地将地址写下,还特意加上了“兰江和富春江水库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等细节,他对家乡的深情可见一斑。

潘复生院士对用词也比较严谨,稿子里原来用“逼仄”来形容他的故居,他认为用“狭窄”更为浅显易懂,在12平方米的面积前,他加上了“地面”二字,更为精准。有关他高中毕业后在和平中学教书的细节,他也做了很多补充,不然我们无法得知“他当年给学生出的一道化学题正好是后来他碰上的高考题”这一“内幕”因为采访时联络困难,记者只找到了潘复生的启蒙老师,实际上潘复生还记着许多兰溪的恩师,比如他在回复中特意提到的“初中老师董绍芳”“高中老师王有海”。

另外,对于他本人的履历资料,潘复生在回复中也作了一些补充,是我们在其他官方资料中没有见到的。特别要感谢潘院士的是,他在回复的邮件中,特意给本报提供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长给潘复生颁发院士证书。(摘自金华新闻网)

- END -
- 0人点赞 -
评论已关闭
not found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