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民族,誓作前锋 | 潘复生:科学研究,是事业,更是梦想!
我们把镁的研究和发展,是作为梦想和事业来追求的,值得我们终身为之奋斗。
——潘复生 |
![]() |
他,1978年参加高考,同年9月进入合肥工业大学稀有金属专业学习。
1982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大学就读金属材料硕士研究生。
1985年,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2年,在他30岁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他在镁合金科研方面成就卓著,是国际著名的镁合金科学家,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50多篇,出版著作12部。
曾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主编。
他是中国千亿镁产业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镁合金新材料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制造业,正着力提升我国在汽车、交通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复生。
“镁”的事业
20年前,镁作为轻金属,还鲜有人知晓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
20年后,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镁合金技术与产业发展,正逐步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2000年,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左铁镛等五位院士联合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呼吁国家重视镁合金产业发展。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很快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此,中国镁合金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2001年,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庆大学成立;2007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镁合金研究平台。
20多年来,潘复生教授和他的团队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性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们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潘复生院士的引领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而潘院士就是这艘巨轮的领航员。
在中心展览室中,潘院士指着一款型材向我们介绍:“像这一块大型材,当我们第一次向一家国际汽车巨头展示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认定这一定不是由镁合金制造的。因为他们认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可能做出这么大这么薄的镁合金型材。”
他自豪地说:“我们重大通过这些年在镁合金上的不断努力,做出了世界上最宽的板材,最大的型材。”
成长与传承
回忆起镁合金中心的草创时期,潘复生院士的助手蒋斌教授无限感慨,他说,二三十年前,重庆大学材料学院的整体实力真的不是很强。但在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机遇,从镁合金这个领域去突破,集聚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一支支团队,实现了人才的培养传承和接续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人的发展一定要将大目标和小目标相结合。”潘院士如是说。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小目标,没有长远的大目标,这样的人很难有坚持的动力与信念。如果有一个长远的大目标,那么即使你这个小目标出现了问题,看到大目标在前面,也会去调整自己的小目标,这样的发展才有可持续性。
“把工作变成你喜欢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围绕着你的大目标,把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当你的大目标和社会、国家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你的目标很容易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你的环境就好了。当你的小目标和大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和周边的社会相融合的时候,那么你很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有利于共同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目标。”
“我不太赞成你们大学生,非常执着地去坚持一个辛苦而且无味的工作,那个很难创新。一定要在一个愉快的、爱好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更大的创新,才能实现你的理想。”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其实在最近十年中,进步都非常快。GDP总量已经世界第二,科技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优势。但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还遇到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普及不到位。”
事实上,潘复生院士是一个典型的多面手。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顶尖的镁合金科学家、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而且他还担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学出版社《大学科普丛书》主编。对于科普教育,他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应该把科普放在科技创新的第一位:“只有科普上去了,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提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有可持续性,我们的经济质量才能长时间可靠地发展。”
“也许下一步,我们科普真正大的突破,在于你们年轻人。”
寄语重大学子
在重庆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潘复生院士对重大的很多方面感到骄傲与自豪。辉煌的历史与蓬勃发展的现实交相辉映,九十年的礼赞诉说着重大美好的前程。
他对重庆大学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学校在今后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师的水平和科研创新的影响力上,都能够在今后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当中,有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能够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重温初心 引九秩薪火
大有可为 领创新时代
还有更多生活的思考
奋斗的故事
明天,潘复生院士还将
和大家细细讲述
九秩重大,光景日新
复兴民族,誓作前锋
真诚感谢潘复生院士
和每一位出镜的老师、同学
特别鸣谢 | 博雅学院、“攀登者”院士访谈项目组
策划、文字 | 武润天
拍摄 | 贾茵 周率柔 刘一丁
编辑 | 许睿 校对 | 包晗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