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业链助力转型升级 包头稀土向“高新”发展迈进
包头稀土向“高新”发展迈进-包头市人民政府
日前,从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传出消息,微型闭环音圈马达通过技术优化,产品各项功能指标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得以提升,阶段满足进入小批量试产条件。
“我们生产的马达,可实现手机视频影像直观真实、传播方便、实用立体的优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由2%提升至5%左右。”江馨微电机技术总监蔡锐林说,该产品解决国内VCM供应商被国际主流厂家垄断的现状,出货量排名已达全球前十。
在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镁合金中试线上产出了直径为550mm的大尺寸稀土镁合金棒材,标志着大尺寸、高品质锻造轮毂以及挤压型材的低成本化成为可能。现已可以实现工业常用泵机电机外壳的压铸工艺制备,相比传统重力铸造、砂型铸造等方式,综合效率提升30%,仅人工成本一项降低幅度达60%,稀土镁合金压铸技术与产品终端市场未来可期。
在稀土高新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共同发力,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发明和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度增长。现已建成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多家稀土应用研究机构,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占全自治区研发中心的38%,稀土类重点实验室4家、占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80%,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科技赋动能,产业创新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作为“稀土之都”主力军的稀土高新区找准发展定位,扛起责任担当,乘风起势,奋力鼎新,推动稀土转型跃上“高新”,助力稀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前,从包头市科锐微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传出好消息,年产5000吨快淬磁粉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500吨注塑钕铁硼颗粒料、500吨注塑磁体生产车间正在加紧建设。“项目预计2021年年底投产一台套设备,工程全部完成后,包头将建成粘结快淬磁粉、注塑颗粒、注塑磁体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科锐微磁总经理蔺继荣说。
随着投资5亿元的奥瑞特永磁、投资3.5亿元的品高磁业等项目投产达效。在年均实施30个以上稀土重点项目带动下,永磁、储氢、抛光、催化等功能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在航天航空、磁制冷、储氢电池、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应用产品,填补了粘接磁体、稀土颜料、稀土发光等空白,稀土新材料产量连续保持20%以上增速,稀土永磁、储氢、抛光三大新材料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1万吨、1.7万吨,均位居全国前列,终端应用产值增长43%。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稀土中心,就建起了3个院士工作站。从2016年开始,稀土高新区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合作共建了稀土硫化物与稀土光源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工程院顾国彪院士合作建立了稀土永磁电机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依依院士团队建立了稀土特钢院士工作站。中心还建起10多个创新工作室,通过实施“雏鹰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研究。
时间如流,创新不止。2020年,稀土转型升级的故事轮番演绎。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稀土钢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国内首台重型汽车大功率AT变速箱样机试制成功、世界最高场强0.7T永磁磁共振成像仪研制成功、国内首次利用3.6万吨垂直挤压机制备出大飞机发动机用关键材料、国内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首个稀土纳米抛光液实验室及中试线投入使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市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立足稀土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稀土产业和传统稀土企业,为稀土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来源:包头日报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