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大会精彩回顾】2021国际有色金属新材料大会——先进镁合金分会
2021年7月30日-8月1日,2021有色金属新材料大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先进镁合金分会于7月31日下午和8月1日上午在南宁沃顿国际大酒店2楼国宴3号厅顺利举行。来自上海、重庆、北京和广西等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23位专家围绕镁合金的制备、成型及机理等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精彩的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共有70余人注册现场会议,90余人线上参与。
首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曾小勤教授作为分会主席,致分会开幕词,并对各位参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感谢。

随后董杰教授做了题为“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报告。在实验室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500MPa级超高强度稀土镁合金;建立了定量表征镁合金晶间塑性的研究方法;从介观尺度上揭示了镁合金多晶体的晶间塑性-相场耦合全场模型,提出了高强度变形镁合金的强化原则,建立了新的镁合金热变形本构模型和动态再结晶的动力学模型。同时开发了Mg-Gd-Y系变形合金的潜流式半连续铸造、挤锻复合一次成型和超高频微弧氧化等技术,有望推进镁稀土合金的应用。

来自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的黄彧主任做了题为“通讯行业轻量化对镁合金材料的需求”的报告。从光通讯设备整机系统需求入手,介绍光通讯产品结构件的性能要求,当前常用材料性能级配套成型工艺;结合行业路标和产品演进,分析镁合金材料在光通讯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应用场景,以及光通讯产品在各应用场景下对镁合金材料的特性需求和产业链需求。

来自重庆大学的郑江教授做了题为“应变速率对Mg-2Zn-0.1Ca合金变形机制、变形不均匀性和塑性的影响”的报告。使用了准原位拉伸实验,结合高分辨数字相关技术及电子背散射技术分析手段,研究了应变速率对Mg-2Zn-0.1Ca合金变形机制和应变分布的影响规律,阐明该规律对塑性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张晓晨老师做了题为“超临界CO2流体微控的镁合金化学转化膜成膜机制”的报告。从超临界CO2流体微控和LDHs结构可调的角度出发,在超临界的技术上,建立稳定、精确、可控的超临界CO2制备系统,以AZ91D合金为例,研究压力、温度等多参数协同作用下,超临界CO2流体对转化膜形核、长大和沉积的过程以及转化膜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为新型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指明方向。

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巫瑞智做了题为“Mg-9Li-3Zn-0.5Gd/MWCNTs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研究”的报告。针对航空航天的减重需求,通过先提高Li含量再优化合金机械性能的方式制备高比强度Mg-Li合金。介绍了铸态、挤压和冷轧Mg-Li-Zn-Er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小勤教授做了题为“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在通讯和汽车行业的应用”的报告,围绕汽车和通讯行业用镁合金材料的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高强韧压铸镁合金、高导热、耐腐蚀压铸镁合金材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典型零部件结构设计于高致密压铸成型工艺以及应用相关的瓶颈问题等,为未来汽车轻量化和通讯行业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来自上海航天精密器械研究所的肖旅研究员做了题为“稀土镁合金回炉料遗传性及其晶粒细化特征研究”的报告。以VW63Z铸造稀土镁合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报废铸件、浇注系统料、重熔锅底料三种回炉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报废铸件重熔制备的合金组织最优。

来自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幸峰高级研究员做了题为“新型高导热镁合金设计开发”的报告。介绍了一种新型Mg-RE-Al-Mn系高导热镁合金,并系统地研究了Al含量对合金组织、热导率、力学特性地影响。该系合金热导率约为AZ91D地两倍,强度与AZ91D相当,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前景。

本次分会持续了近8个小时,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了积极交流和深入探讨,对镁合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国镁合金材料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来提高材料质量的均一性,有效提高了中高端材料产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新常态下,我国逐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型,短流程、低成本、低能耗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
面向2030年,我国先进镁合金材料产业将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及运用体系,同时整体实现大规模高程度自动化制造,在研发、生产及应用方面达到全球高水平,甚至部分相关技术或产品达到世界精尖水平。国内亟需的大部分高端镁合金材料不再依赖进口,实现自给自足;处于高尖端的超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实现对外技术输出与支持,助力全球镁合金产业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提升装备轻量化材料研发能力和高性能低成本镁合金复杂精密加工能力;国家重大工程用镁合金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9%,促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30%以上、减排40%以上。
面向2035年,我国的高端镁合金材料产业整体在研发、生产及应用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实现大规模、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对全球镁合金产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实现下一代高强韧大型整体结构件设计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化;实现国家重大工程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国产化率达到100%,促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40%以上、减排50%以上。
此次会议不仅拓宽了各位学者的学术视野,也突出了镁合金在未来工程领域的潜在价值,同时也为亚洲和国内众多学者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
来源:搜狐网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