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宁市着眼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制造、锂电、铝镁合金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属冶炼、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研究出台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了《西宁市工业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依托青海资源优势,突出青海特色,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聚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现有企业产能、市场、装备等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重点发展以光伏光热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锂电新材料、铝镁合金高新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为主体的生物产业,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着力创新发展机制,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二、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18年,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67项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8亿元,储备招商引资项目53项,计划总投资592亿元,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将新兴产业塑造成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围绕全省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推进国家硅材料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的融合,以锂电新材料、铝镁合金高新材料、新型电子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
三、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关联度及配套能力,带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2018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4项,计划总投资31亿元。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等级明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改造对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改造提升项目稳步推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产业,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组织实施改造提升项目38项,上半年,黄河鑫业有限公司电解槽双阴极钢棒改造、国电投太阳能电力西宁分公司高效单晶电池PERC升级改造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84.2%,累计完成投资24.3亿元。
五、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了5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光伏制造领域依托与国电投集团黄河水电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光伏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克单晶硅、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新型薄膜电池、并网及分布式微网、地面并网光伏电站发电量提升技术、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组件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锂电领域重点打造锂离子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攻克锂电池材料、电子级碳酸锂的高纯化技术、锂电新型隔膜材料技术、正极材料合成技术、锂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电控、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关键技术;铝镁合金高新材料领域加快与中色科技共建铝镁合金高新材料研发中心,重点攻克多元复合高性能合金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铝合金熔铸等技术研发;生物产业领域依托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克高原特色中藏药有效成分提取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康美国际中药城、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中藏药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进度。
六、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健全产业与科技协同对接机制,围绕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需求,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协同化推进方向,抓好产业创新联盟建设,辐射带动全行业整体发展;把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主动对标新一代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等3个重点行业,在电子基础产品、计算机数据中心、高档数控机床、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5个子领域和太阳能光伏、锂电子电池、电子材料等12个细分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逐步实施。贯彻落实建设网络强国要求,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和智能制造工程,差异化开展工业企业“上云”行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小微企业拓展云计算初级应用,大中型企业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积极构建“产品+生产+模式+服务”智能制造体系,加快推进时代新能源高安全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工厂、聚能电力1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自动化智能生产车间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新增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